推動虛擬電廠運營模式 落實電力永續發展

推動虛擬電廠運營模式 落實電力永續發展
採訪|吳心恩 撰寫|吳心恩、施美旭
億鴻系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億鴻)成立於 2007 年,致力於提供能源管理與儲能服務、物聯網整合解決方案、雲端機房建設規劃,以及高端資訊與通訊設備維修等多元服務。尤其專注於能源效率改善,透過節能技術幫助客戶達成碳中和與永續發展的目標。億鴻也是亞洲首家取得節能保險的公司,其完整的能源管理系統,能為客戶提供從節能、碳管理到綠能整合服務的一站式解決方案。也與多家 ERP 公司及會計師事務所合作,提供碳簽證等服務,幫助客戶達成 RE100 及 ESG 碳中和的目標。
億鴻系統科技董事長 張家豪
能源市場必須緊扣永續目標
「談到能源市場,必須將其與地球永續的目標緊密結合。若非為了地球永續,能源轉型市場的需求其實不大。換句話說,如果沒有碳中和與淨零碳排放的目標,就沒有能源轉型的必要。因此,我們應該從這個大框架來看待問題,從而設定我們的目標,不要偏離初衷。」億鴻系統科技董事長張家豪從全球永續發展的角度出發,探討能源市場的方向。
張家豪認為,成本與商機密切相關,完全依賴政府或台電解決能源問題並不現實。能源轉型市場的發展應從需求出發,結合市場需求與技術創新,這樣才能真正推動能源轉型市場的可持續發展。
他也指出,智慧能源在分散式能源趨勢中變得至關重要。能源的數位化轉型是必然的,雖然能源本身不是新技術,但整合各種技術以提升能源效益才是當前最具價值的部分。通過數位化轉型,可以更好地管理能源資源,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優化表後設備提升節能潛力
臺灣若能加強表後(例如虛擬電廠與需量反應)之設備更新和系統優化,達到 15% 的節能並非難事!張家豪表示,億鴻主要是做 EPC 項目,尤其專注於節能 EPC,通過節能技術,億鴻發現一些企業可以節能 10% 到 15%,這意味著巨大的基載電力資源。同時他也發現,表後的電力品質改善是很有潛力的,通過改善表後電力品質,可以提升 8% 到 12% 的效率。若能在表後的設備更新和系統優化上加大力度,臺灣整體節能極具潛力,要達到 15% 的節能並非難事,這對於台電和能源政策的推進都有重大意義。
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能源問題,從需求和供應兩方面同步解決,才能達到永續目標。「表前 (Front-of-the-meter) 是台電的責任,而表後 (Behind-the-meter) 則是電力使用者的責任。」張家豪認為不能僅依賴台電來滿足需求,也要考慮需求方的使用模式,這樣台電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做到先進國家強調的供需整合資源規劃 (Integrated Resources Planning, IRP),而不是僅僅被動地完全以 100% 供電去滿足所有的需求。換言之,許多需求都是可控制可管理的;需量反應的成本往往遠低於蓋電廠的費用。
張家豪指出,政府目前如經濟部、產發署等機構,都有政策補助汰換老舊設備和系統優化。若能改善表後的電力品質、更新能耗設備,像是線路規劃等,都可以迅速實現 15% 的節能,這對台電來說非常重要,甚至比建設氫能或核能還要直接有效。
「然而,當我們在討論這些問題時,卻常常忘記我們是以『永續』的需求來看待『表後』分散式電力資源,本來是該從整體社會利益的角度來看長期效果,結果反而變成大家都以自己的短期利益或權益在談,這是很可惜的。」張家豪感嘆。
電力調度與虛擬電廠創新解決方案
除了強調改善表後電力品質對於節能有實質效益外,張家豪也談及虛擬電廠與虛擬電網電力調度的關鍵。「如何把多餘的且便宜的電存起來,移轉到尖峰時段昂貴且急迫需求的電再放出來使用。這是儲能的經濟邏輯。但,這跟『節能』沒關係,因為無論是太陽能、風能還是傳統發電機組發的電,他們的總發電電量是不變的。即使是透過儲能系統虛擬電廠的運作,總電量仍然是不變的。這與我們剛剛講的提升『表後』用電效率,是不一樣的。換句話說,若是能夠改善『表後』總用電效率提升10%,這對於『節能』才是有意義的。所以,我們不能只看供,也要看需,需的那一塊現在是有問題的」。
張家豪表示,「當我們在談電力調度時,我們的目的是節費,但現在的電力調度真的能節費嗎?如果不能節費,不管誰在談虛擬電廠或再生能源,這些其實都偏離了商業模式,因為電力調度就是一個商模。它唯一的誘因就是可以把便宜的電存起來,貴的時候使用。然而,臺灣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電費太便宜,所以沒有誘因;再者,儲能成本太高。電力調度如果做好,尤其是表後的調度,可以解決台電尖峰用電和某些區域電力壅塞的問題。」
為解決這些問題,他亦認同現行政策要引入一些創新概念,如 V2G (Vehicle-to-Grid) 或 V2H (Vehicle-to-Home)。V2G 涉及表前表後的法規問題,台電對此主要從風險管控角度出發,但從利益角度看,台電應考慮如何從已經承擔的損失中尋找解決方案。億鴻專注於表後工作,能夠用表後的電力調度解決台電的供需問題,而無需涉及 V2G,首先可以考慮 V2H。這樣可以幫助客戶省錢,對台電也有重要意義。
張家豪舉例,比如特斯拉賣電動車,只要電動車廠商跟客戶說,買電動車會送你一個充電樁,然後再告訴他這個充電樁可以讓你在半夜充電,電力尖峰時段,車子回來就可以開始放電。這樣客戶就可以達成省電費的目標。
對一般人來說,買一個儲能設備工程浩大,因為儲能設備有土地使用問題、消防法規問題和人民觀感問題。在需要用電負載集中的地方(如都會區人口稠密)往往無法建置或推動,這就是問題所在。如果賣車子的,告訴車主充電樁可以幫車子在深夜離峰電價時段充電,下午回到家後就能夠用車子剩下的電,不必付晚上台電尖峰時段較高的電費,客戶會覺得賺到了,這輛電動車不只是賺交通費,還能省電費。
張家豪表示,「這就像手機和相機的例子,以前是分開的,現在結合在一起,我們覺得賺到了。電力調度也是如此,儲能和電動車的結合可以讓客戶在家裡省錢。這是一個簡單但非常重要的邏輯。我們需要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使他們感覺這樣做可以獲得更多,這不一定需要台電出錢,只要政策做好,比如先前舉例的『表後』電動車需量反應操作等,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他補充,「我們現在整合了幾個『表後』的虛擬電廠相關產業進來,讓他們在參與『表後』需量反應時也能賺到一筆小錢,這對我們專注的『表後』電力調度加總起來就是一大筆收益。我希望『能源數位轉型聯盟』大家能夠合作分工,共同推動『表後』電力調度,落實永續發展的初衷。這樣台電在電力離峰多時有人儲存電力,在尖峰時段電力不足時有人放電賣電,才能真正實現台電應該有的『電力調度』的目標。」
張家豪強調,在討論能源轉型時,商業模式不能消失,因為缺乏誘因使得無論多高尚的理想或目標都很難實現。電力調度和節能是迫在眉睫的問題,政府一方面必須從節能的角度來優化需求面,而另一方面電力調度也能協助台電解決尖離峰的供需問題。這兩方面的政策措施在國外已有實施,兩者均強調『能源轉型』的前提是數位化、永續化,這種『雙軸轉型』與碳排放管理是一樣的。
「表後的碳排放管理也非常重要,它能解決政府內部整合的問題。我們可以在提供服務的同時幫助整合經濟部和環境部的工作,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張家豪提醒,能源市場的發展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從需求和供應兩方面同步解決,藉由更多產消者 (prosumers) 及彈性消費者 (flexumers) 參與「表後」虛擬電廠商業模式的運作,臺灣電力市場才能實現真正的永續發展。
更多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