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速全球能源轉型 資誠 (PwC) 提出縮減全球能源轉型鴻溝之六大關鍵

Sep. 06 2023

為加速全球能源轉型 資誠 (PwC) 提出縮減全球能源轉型鴻溝之六大關鍵

Share

  在國際 ESG 與減碳趨勢下,再生能源為企業邁向永續及淨零 (Net Zero) 的重要途徑。全球對再生能源的投資逐年成長,其中又以太陽能與風電的成長最快。依據國際能源署 (IEA) 2022 年能源投資報告指出,能源投資成長主要推力來自電力部門,包括再生能源、智慧電網以及降低終端能源使用效率的支出增加。而根據 Allied 市場調查機構指出, 2030 年前全球能源轉型的產業市值有望超過 5.6 兆美元。

能源轉型 逾九成企業需要外界支援

  隨著能源轉型需求增加,企業愈來愈重視對再生能源的投資。根據 PwC 的《2023 美國大型能源用戶調查報告》,目前企業在推動能源相關的改善措施上,已見到成效的做法主要包括:監控暖氣與冷氣的成本花費 (74%)、建置基本的節能科技 (70%)、調整流程以降低耗電 (68%)、建置自用 (on-site) 電池儲能系統 (65%)、建置自用發電系統 (64%)、建置再生能源系統 (62%)、建置複雜的高效節能科技 (59%) 等。

  然而,企業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無法靠一己之力完成,超過 90% 的受訪企業需要外部支援,以提供適當的能源解決方案,例如自用發電(on-site generation)、電池儲能 (battery storage) 等。有 46% 受訪企業期待現場發電及電池儲能等解決方案能很快出現。

縮減全球能源轉型鴻溝的六大關鍵

  如何縮減能源轉型之路上的鴻溝,PwC 提出六大關鍵:

  一、發電 (the generation gap):在 2016-2021 年間,全球有 1,282 GW (百萬瓩) 的再生能源產能加入能源系統協助發電,且國際能源總署 (IEA) 預期,在 2022-2027 年間將再新增 2,400 GW 再生能源的產能。不過倘若全球要於 2050 年達到淨零的目標,再生能源的發電產能必須再增加 27,000 GW 以上。

  二、電網 (the grid gap):所有離岸風電、太陽能板等來源產製出來的電力,必須透過電網的基礎建設,送達全球各地的終端使用者。為此,全球必須有相應的資金投入電力傳輸與分配的基礎建設。過去十年全球每年平均的電網基礎建設投資約為 3,000 億美元。國際能源總署預估,2030 年每年電網的投資金額,必須來到 5,600-7,800 億美元的水準,方能達到 2050 年的淨零目標。此外,複雜的科技、缺工與物料短缺,也是布建電網需克服的障礙。

  三、儲能 (the storage gap):太陽能、風力等再生能源所產出的電力是間接性的,因此儲能便格外重要。國際能源總署統計,2022 年全球共有 16 GW 的電網規模電池儲能 (grid-scale battery storage) 產能建置完成;若要達成 2050 年的淨零目標,2022-2030 年間平均每年的新建電網規模電池儲能產能必須達到 80 GW 以上的水準。

  四、電能轉換 (the conversion gap):透過電解產出氫能的做法,同樣需要大規模的投資。截至2022年為止,全球低碳排製氫電解槽的產能僅有1百萬噸(megatonnes)。國際能源總署預估,目前規劃中的製氫電解槽如建置完成,2030年可望有134-240百萬噸的產能。不過若要達到2050年的淨零目標,全球低碳排電解製氫的產出量,屆時必須拉升至452百萬噸。

  五、關鍵礦物 (the critical mineral gap):包括鋰、鈷、鎳、石墨、鋁、銅等關鍵的稀缺金屬,為太陽能發電板、風力發電機、電池、壓縮機等再生能源基礎建設不可或缺的元素,其儲量對能源轉型的速度將至關重要,要達到2050年的淨零目標,國際能源署預估,全球在2030年將需要2021年產量四倍的關鍵礦物。

  六、資金缺口 (the funding gap):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 (BNEF) 統計,全球能源轉型的投資金額已和碳氫化合物投資的金額平分秋色,達到 1.1 兆美元。不過國際能源總署及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 建議,全球用於能源轉型的投資,每年須增加至 4-6 兆美元,方能達成2050年的淨零目標。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再生能源產業服務主持會計師蔡亦臺表示,要達成能源轉型的目標,除了要縮減上述六個關鍵鴻溝,企業應針對淨零目標,設定詳細、具體的實行步驟,企業首先可做的是節能,進而發展儲能,以調節離尖峰用電。企業在規劃能源轉型藍圖時,須具備全球性的視野,在成本、安全性及永續之間取得妥善平衡。在制定解決方案時,將供應鏈的動能納入考量,並且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效益、所需成本為出發,針對各式解決方案進行優先順位的排序。


80KB.webp (78 KB)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再生能源產業服務主持會計師 蔡亦臺

臺灣綠電交易進度現況

  響應全球趨勢,臺灣再生能源相關法規也逐步推進,這股能源轉型的推力,推動了臺灣再生能源市場的逐年發展。根據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之《2022 台灣綠電交易進度報告》,臺灣 2022 年總電力裝置容量達 62GW,其中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達 14GW,占總裝置量的 23%;發電量方面,2022 年再生能源總發電量共 238 億度,較 2021 年的 174 億度成長 36%,可見臺灣的再生能源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

  在所有再生能源種類中,無論是裝置容量抑或發電量,太陽光電皆位於其首,總裝置容量在 2022 年底達 9.7GW、發電量達 107 億度。臺灣的再生能源成長,從綠電轉供數字亦可略知一二,臺灣綠電轉供量從 2021 年的 7 億度成長至 2022 年的 11 億度,年成長量達六成,雖與再生能源總發電量 238 億度相比仍為其中之少數,顯示為目前再生能源仍以自用為主。不過從轉供數據可以看出,風電轉供量持續快速成長,占總體再生能源轉供量之六成。

邁向能源新時代 綠電交易自由化之議題

  2017 年電業法的修正,奠立了臺灣再生能源自由化的根基,隨著相關轉供與餘電配套機制逐步到位,臺灣綠電自由化交易於 2020 年正式啟動。綠電交易市場契機來自企業綠電需求上升,目前可透過企業購售電合約 (CPPA) 途徑滿足企業採購綠電的需求。

  當再生能源發電業者與企業簽訂 CPPA,綠電以轉供或直供的方式售予企業用戶。若是以電號為主透過台電轉供,綠電即是透過台電之輸電網,轉供予用電戶。自 2020 年以來,已有 1,885 GWh 之再生能源透過台電電網轉供予企業用戶,其中前十名購電企業用戶佔總綠電採購量約 98%,而台積電為最大綠電採購企業。

  細看再生能源類型,以風力佔企業總綠電採購能源之 78%,這是由於陸域風力之躉購費率 (FiT) 低於公用售電業電價,使得自由市場中的電力價格更具競爭力。因此 CPPA 的電力交易對用電大戶及再生能源開發商來說是互惠互利的。

資誠綠電採購儀表板 協助企業能源轉型

  然而,綠電交易有許多細節須注意,企業進行綠電採購首先可能面臨對電力系統與電力交易不熟悉,以及購電合約內容複雜的困難。綠電交易的一大挑戰來自再生能源的發電樣態各有不同,需求方須瞭解自身的用電型態與再生能源案場發電型態是否匹配,藉以提高綠電比例。

  另一大挑戰則是餘電。在綠電採購前,須評估買賣雙方用電量及發電量,否則將因無法匹配,進而導致產生餘電成本,即因餘電問題而使買方需補貼再生能源業者,所額外支付的成本。因此餘電量的評估與管理也是一大考量。

  為協助企業落實綠電交易與綠電轉供,資誠推出「綠電採購儀表板」,可協助企業根據電號之用電狀態,與再生能源發電案場的發電樣態匹配,計算採購比例與餘電比例。同時參考美國再生能源買家聯盟 (Clean Energy Buyers Alliance , CEBA) 所提出之買家路徑圖。

  蔡亦臺建議,有採購綠電需求的企業可依循綠電採購教戰六步驟:一、盤點自身用電資料;二、確認企業採買目標,及欲達成目標的年限;三、瞭解不同綠電種類的價格及發電樣態,並評估其與自身用電型態是否相匹配;四、成立綠電採購專案小組,必要時,亦可諮詢外部獨立專業顧問;五、綠電採購商業條件協商;六、落實綠電交易與綠電轉供,並定期與售電方追蹤以確保供電穩定。

EnergyOMNI 全能源 I Enera Media Ltd. 恩能新元傳媒有限公司

立即訂閱,加入淨零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