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離岸風電新模式:自主運維 × 國際 MCE 技術的實踐

-臺灣離岸風電新模式:自主運維 × 國際 MCE 技術的實踐

臺灣離岸風電新模式:自主運維 × 國際 MCE 技術的實踐

發布時間: 2025-08-22
閱讀文章

1.webp (60 KB)
海能風電團隊成員在 Parkwind 位於 Oostende 的營運基地外合照。

臺灣離岸風電邁向營運新里程碑

隨著臺灣離岸風電產業正式步入營運維護的關鍵階段,如何快速累積實戰經驗、建立本土化技術能量,已成為決定產業未來發展高度的核心議題。海能風電作為少數採自主運維模式的專案公司,透過股東的全球資源網絡,首度跨海參與歐洲風場的主關鍵零件更換(亦稱大型零組件更換,Main Component Exchange,MCE)。這不僅展現臺灣團隊實戰能力的提升,更勾勒出一條結合在地自主與國際經驗的發展新路徑。

面對極少數人士對專案公司自主營運是否具備國際 O&M 運維支援的疑慮,海能風電透過股東的全球資源網絡,開創了「專案自主運維結合股東既有運維豐富資源」的創新模式。2024 年 11 月,基於股東 JERA Nex 與 Parkwind 的關係*,海能風電派遣專業團隊遠赴比利時,深度參與 Northwester 2 風場 MCE 專案,充分體現了這種營運模式如何有效結合自主管理與國際技術資源。

*註:2024 年 11 月交流時,海能(Formosa 2)與 Parkwind 均隸屬於 JERA Nex 旗下。JERA Nex bp 於 2025 年 8 月 4 日正式成立後,持有海能(Formosa 2)49% 股份及 Parkwind 100% 股份。

獨特營運模式下的國際技術交流

這次為期 12 天的比利時風場技術交流,不僅是一次專業技術的深度對話,更是一場全面的產業文化體驗。海能風電運維經理顏鉦承(Jensen Yan)與風機主任廖浩竣 (Beck Liao),在比利時 Parkwind 公司的全力協助下,從奧斯坦德(Oostende)的營運總部到北海的實際風場,全程參與 MCE 專案的每一個環節。

歐洲是全球離岸風電發展最早、制度最成熟的區域,已累積超過三十年的運維實務與工程經驗。基於股東 JERA Nex 與 Parkwind 的關係,海能風電得以透過這層技術資源連結,參與歐洲先進風場的實際營運作業,開展深度的技術交流與經驗分享。這種善用股東全球資源網絡的策略,正是專案公司自主營運模式的重要優勢體現。

在歐洲的實務交流中,海能風電團隊深刻體驗到成熟專案管理體系的精密運作。歐洲業者已建立一套完善的專案需求矩陣,能夠系統性地與承包商逐一確認所需文件、技術規範與作業條件。這套架構不僅有助於高效地完成風險評估與資源配置,也能在作業啟動前掌握潛在挑戰,降低執行過程中的不確定性與延宕風險,進一步提升整體作業品質與效率。雙方在技術層面的深度對話,也為海能風電的運維策略提供了重要參考。

2.webp (33 KB)
參與海事保證鑑定人員(Marine Warranty Surveyor)對船上設備及欲更換備品的檢查。

技術深度解析:MCE 作業的複雜性與精密度

從風場管理角度來看,MCE 屬於非例行性的重大維護作業,所需技術門檻高,具備相關經驗的人力資源相對稀缺。因此,導入海事保證鑑定(Marine Warranty Survey, MWS)是風場團隊降低施工風險的關鍵策略。MWS 是第三方專業單位,不僅能針對作業計畫與執行過程提供技術建議,更可依據過往案例提供寶貴的實務經驗,強化整體工程安全性與可行性。

此次參與的 MCE 作業需先進行「逆安裝」作業,前期準備相當繁瑣,包括移除連接塔柱與機艙的高壓電纜、拆卸葉片等步驟,完成後才能將受損機艙順利拆卸。這類流程在臺灣仍屬少見,對海能風電團隊而言實屬寶貴的學習機會。

本次交流聚焦於 MCE 相關的專案執行管理與作業流程,包括自升式平台船(Jack-up Vessel,JUV)的準備與調度,以及施工過程的技術細節。團隊同時參與歐洲在現場分工與協作機制的實務運作,進一步了解其在下包商管理與資產運維方面的運作流程。此外,雙方也針對歐洲與臺灣在風場營運相關法規與制度上的異同進行交流,為未來在地化奠定良好的基礎。

儘管 JUV 的操作流程與風場建置階段相似,但 Northwester 2 風場已完成建置,施作時必須特別避開既有海纜廊道及安裝時留下的支腿著陸足跡,導致 JUV 操作空間更加受限,因此對施工規劃與精度控制有更高的要求。

實戰中的突發應變:展現離岸風電人的韌性精神

謹慎的規劃固然重要,然而計畫常常趕不上變化。離岸風電人員作為「向老天討生活」的一群人,永遠得習慣變動。海能風電團隊原先安排從比利時奧斯坦德搭乘人員運輸船(Crew Transfer Vessel,CTV)前往風場,卻因 JUV 出航時間臨時更動,不得不迅速調整行程,改從比利時搭乘計程車跨境到荷蘭鹿特丹港登船。

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迫使海能風電團隊在語言、環境陌生的情況下,仍要在短時間內完成跨國交通、通關與登船手續。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考驗著臨場應變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體會到在離岸風電運維中,除了具備對專業與制度的了解外,更需要的是在面對突發挑戰時的冷靜判斷,並勇於自我突破。這種緊急臨時前往他國港口的情境,有別於臺灣風場日常營運中較少遭遇的跨國緊急調度,為海能風電團隊累積了在複雜突發狀況下高機動性應變的實務經驗。

制度對比與文化省思:東西方營運模式的差異與借鏡

本次交流讓團隊深刻體會歐洲風場在現場管理上展現出成熟分工與溝通文化。比利時運維團隊依技能分配至最適職位,各環節緊密配合,如同齒輪般順暢運作。歐洲運維同仁勇於主動表達意見,能即時釐清安全疑慮或作業細節,確保團隊運作的一致性。此外,組織結構扁平亦促進多角度討論,進而形成更全面的決策。臺灣若能建立起此類積極且開放的溝通文化,將有助於強化風場運維的安全管理與執行品質。

在制度層面,歐洲政府對風場所需提供的資料與規範較為精簡,重點聚焦於實質風險控管與作業安全。而臺灣目前仍處於制度發展初期,面臨較多繁複的申報與監管要求。隨著產業逐漸成熟,期盼政府能朝向跨部會資訊整合與流程簡化方向發展。另外,歐洲風場過去多限制或禁止漁業活動,但近年已逐步轉向推動風電與漁業共存的策略發展,對於同樣重視海洋多元利用的臺灣而言,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3.webp (24 KB)
日出時分的比利時北海風場,景色壯麗動人。

持續深化的雙向交流:構建長期合作機制

海能風電與 Parkwind 建立的不僅是單次技術交流,而是基於共同股東關係的制度化長期合作。營運期間,雙方持續進行技術互訪與交流,展開制度化的知識交流與資源共享,形成相互支持、共同成長的良性循環。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2025 年 7 月 Parkwind 團隊專程來台拜訪海能風電,這次回訪充分展現了雙向技術交流的深度與持續性。Parkwind 團隊實地了解海能的營運方式,針對風場管理策略、組織架構設計、人員培訓制度等面向進行深入的經驗分享與討論。這種制度化的持續交流,正是運維技術不斷累積與精進的最佳證明,也彰顯了海能風電在專案自主營運模式下,仍能保持與國際先進實務同步發展的能力。

海能風電以「專案自主運維」為核心,並充分善用股東在全球離岸風電領域的運維資源與知識能量。這樣的營運模式,不僅有效回應市場對專案公司獨立營運能力的質疑,也讓運維團隊在保持自主性的同時,與國際最佳實務保持同步。

海能風電團隊從這段歷程中累積的寶貴經驗,已納入後續的營運與維護規劃,正著手建立更完善的大型部件更換應變機制與標準流程,並希望透過實務分享,促進產業內的知識交流與經驗傳承,推動整體生態系共同成長。這些互動為臺灣團隊帶來實質的收穫,更進一步強化在制度建構與作業執行上的成熟度,為專案公司自主營運模式在臺灣的成功實踐奠定堅實基礎。

4.webp (45 KB)
Parkwind 高階運維主管團隊在海能台中辦公室。

前瞻願景:自主經驗轉化為臺灣風電產業養分

隨著臺灣各風場逐漸邁入營運階段,如何有效導入歐洲成熟的技術與作業模式並因應本地條件進行調整與在地化,將成為重要議題。儘管無法全盤複製歐洲模式,但以歐洲經驗為基石,結合臺灣實際情況逐步調整,仍比從零開始更具效率與可行性。再透過加強雙方人才與技術交流的連結,將有助於加速本地化轉化的進程,推動臺灣風電產業邁向更成熟的營運體系。

短期而言,挑戰依然存在。歐洲因風機數量龐大,MCE 需求穩定,使船期與專業團隊得以長期規劃;相較之下,臺灣現階段的 MCE 需求仍屬零星,導致船期與資源調度難度偏高。這凸顯出,若要提升效率並降低風險,業界必須突破持股者間的限制,思考跨風場資源整合與合作的可能性。

在此背景下,海能風電所採取的「專案自主運維結合國際資源」模式,展現了一條兼顧自主性與全球經驗的發展路徑。這不僅為專案公司自主營運能力提供了具體驗證,也呈現出一個可供產業觀察與借鏡的實務案例。展望未來,海能將持續把每一次現場經驗內化為營運知識,並積極與政府、第三方機構及業界交流合作,推動正向循環,為臺灣離岸風電運維技術的成熟與韌性發展持續貢獻力量。

Profile.webp (60 KB)

關於海能風電

海能風電位於苗栗外海,由巔峰海景(Stonepeak)51% 與 JERA Nex bp 49% 共同持有。風場總裝置容量為 376MW,於 2023 年 1 月完成 47 支風機安裝,並於同年 3 月完成全部風機併聯,9 月 8 日正式取得商業運轉許可,進入運維階段。每年預計可供應約 38 萬戶家庭的用電需求。

海能風電是臺灣少數由專案公司自主營運並直接管理運維的離岸風場。在運維階段,持續與光宇工程、中興工程等在地團隊攜手推進各項工作,展現本土化執行能量,致力成為臺灣離岸風電的領航者。

更多相關文章

EnergyOMNI 全能源 I Enera Media Ltd. 恩能新元傳媒有限公司

立即訂閱,加入淨零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