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rgyOMNI x RECC|自學打造碳移除世界地圖-專訪 CDR.fyi 共同創辦人 Tank:讓除碳像垃圾處理一樣簡單

EnergyOMNI x RECC|自學打造碳移除世界地圖-專訪 CDR.fyi 共同創辦人 Tank:讓除碳像垃圾處理一樣簡單
林柏宇(RECCESSARY)
從高中老師到成為碳移除平台 CDR.fyi 的共同創辦人,來自臺灣的 Tank 靠著自學培養興趣,不但打造出全球碳移除地圖,還獲得專家認可邀請成為公司創始元老。陳志豪(Tank)接受《RECCESSARY》專訪,分享他如何踏進碳移除領域,以及對於市場前景、商業化發展的看法。
興趣驅動自製碳移除地圖,獲邀加入創立 CDR.fyi 團隊
「要讓臺灣人比較容易了解 CDR.fyi,我常用的比喻是房屋買賣的實價登錄平台。」Tank 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平台在做的事情。
2 年前他離開偏鄉學校,毅然決然投入碳移除市場,從原本生活相對穩定的英文老師,成為一家跨國新創公益企業 (PBC) 的共同創辦人,看似大膽的決定,背後動機卻相當單純。
Tank 坦言,他是在無意間看到碳移除相關內容,才在尋找資料的過程中,發現樂趣及市場潛力,還因此第一次申請 X 平台(過去稱為推特 Twitter)的帳號,希望進一步了解專家觀點及發展趨勢,沒想到意外得到 CDR.fyi 共同創辦人 Robert Höglund 的鼓勵,成為後來轉換工作跑道的契機。
「他跟我說,要進入這個行業,得為這個生態圈創造一點價值。」Tank 把 Höglund 的話記在心裡,並從一檔 Podcast 節目得到靈感,做出第一版的全球碳移除地圖。而 Höglund 在看到地圖後就邀請 Tank 加入團隊,成為 CDR.fyi 的共同創辦人之一。
如今,碳移除地圖在短短 2 年內成為碳移除產業人士重要的參考資料,收錄的企業及組織已經從 70~80 家增加至超過 550 家。
CDR.fyi 提升市場透明度,強化碳權可信度
CDR.fyi 原先只是 Höglund 與夥伴創立的開源專案,負責蒐集世界各地的碳移除計畫,直到 2024 年才正式在美國德拉瓦州註冊成為公益企業,而平台採取「給予與付出」 (Give and take) 的互利機制,只要有貢獻碳移除碳權交易資訊的資料夥伴 (data partner) 就能免費取用完整資料庫。
碳移除是透過自然或人為方式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並透過碳移除碳權市場協助產業脫碳,但轉換成碳權的過程繁複且冗長,容易發生減碳效益不實、重複計算 (double counting) 等漂綠爭議,而這也成為 CDR.fyi 最想解決的問題之一。
Tank 認為,CDR.fyi 藉由資料登錄提高碳移除碳權市場的透明度,不但有助於風險控管,也能讓市場更活絡,「透過平台可以知道誰在買、誰在賣,最終由誰註銷,也會知道市場價格大概落在哪裡。」
目前 CDR.fyi 平台的資料庫擁有 900 多家企業、組織,會員數讓其他同業難望其項背,但主要收入是向少數非數據提供者收取訂閱費,如顧問服務業者、碳權中介商 (broker) 等。Tank 坦言,目前平台上多項專案支出,都還是各個負責人自掏腰包承擔,以理想在推動碳移除產業發展。
看好 BECCS 發展較成熟,盼碳移除成為日常
根據牛津大學碳移除報告,從傳統造林到新型碳移除,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方法多達 15 種,但目前多在試點階段。在被問到哪個技術未來最有潛力規模化時,Tank 看好結合生質能與碳捕捉和封存 (BECCS) 技術,主要因為該技術的碳權交付量占比較高。
至於業界普遍認為碳移除市場大爆發的關鍵是成本必須降至每噸 100 美元 (約新台幣 3,000 元),Tank則認為那種說法只是一種「比喻」,形容很低的價格,因為就連目前最成熟的技術都不太可能實現。
他認為較合理的成本參考指標是「社會成本」,例如排放一噸碳所造成的經濟成本。對於碳移除的未來想像,Tank 希望減少、封存二氧化碳能像處理垃圾一般,成為每天生活日常。而過程中所需要的成本是由全民買單,如此規模化推廣有助於降低成本,並建立起碳移除產業的供應鏈。
更多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