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妮觀測站 I 離岸風電大軍?以國防視角看電力基礎建設
歐妮觀測站 I 離岸風電大軍?以國防視角看電力基礎建設

編譯:全能源
波蘭
位於波蘭外海的「波羅的海電力(Baltic Power)」專案正在施工,風場預計興建 76 座離岸風機,總裝置容量 1.2 GW。目前第一支風機已經在今年7月安裝,完工後將成為波蘭最大的離岸風場。歐洲媒體 Euractiv 指出,該離岸風場對歐洲安全的貢獻不僅限於電力,這些高達 120 公尺的離岸風機塔架更具備軍事監視的潛力。
隨著芬蘭與瑞典分別於 2023 年與 2024 年加入北約組織,國防人士開始將波羅的海稱為「北約湖」。但波羅的海有兩段海岸線屬於俄羅斯領土,烏俄戰爭爆發以來,這個地區成為地緣政治的熱點。在過去三年中,北約湖卻飽受無人機、間諜船、空中對峙以及對能源與通訊電纜的破壞困擾。波蘭歐盟事務國務秘書涅姆奇茨基(Ignacy Niemczycki)對 Euractiv 表示:「我們現在看待基礎設施的方式,已經和一年前不一樣了。」
北約多年來一直討論在海上能源基礎設施上部署監控設備的可能性。德國漢堡軍事大學 (HSU) 研究員保拉克 (Julian Pawlak) 指出,過去曾考慮把海上油井平台改作軍事基地,但因成本、安全與工程等挑戰,可行性低。離岸風機高度高、位置分散,且在歐盟的波羅的海沿岸已有數百座,再加上目前的風機已配備鳥類感測器,跟可以向潛艇發送位置的應答器,風機或許可以派上用場。波羅的海電力專案運維經理戈德克 (Marcin Godek) 在 6 月透露,目前風場正在依據波蘭國防部擬定的安全檢查清單,為塔架加裝雷達與感測器。
比利時
對於電力設施身兼國防用途,比利時 Parkwind 風場運維總監弗林登 (Kristof Verlinden) 對此表示,離岸風機與沿岸防衛是共生關係;風機可以是哨兵或前沿基地,監視距岸 50 公里甚至更遠的地方。Parkwind 的風機基座可供海岸防衛隊安裝多用途感測與偵測系統,再加上員工幾乎每天都會前往離岸風機,可以回報任何異常情況。
在比利時,Parkwind 風場與海岸防衛隊舉行聯合演習,以訓練、檢驗並展示風場應對安全威脅的準備狀態。弗林登說,「我們也準備共享資料,如船舶自動識別系統 (AIS) 資料、電纜分佈式聲學感測 (DAS) 數據,以及提供風場向海監視器的訪問權限。」
瑞典
然而瑞典則持不同作法。瑞典國防部在 2024 年底,以國防安全理由否決了波羅的海 13 個離岸風電專案,認為離岸風機會干擾軍事行動,為軍事防禦造成「不可接受的後果」。
英國
瑞典也不是唯一有此擔憂的國家。英國政府雖承諾要在 2030 年前將離岸風電裝置容量擴增四倍,但是風電發展的海域,可能會遮蔽軍用雷達的視線,因此開發計畫越來越常遭到國防單位的反對。
英國目前正考慮在風電技術上再升級,例如由隱形材料製成的風機葉片,以及能偵測飛彈的風機塔架,或是利用先進機器學習來消除風場對雷達的干擾回波,目的是讓離岸風場在敵方攻擊在雷達下可以「隱形」。
目前離岸風場的問題在於風機葉片不斷移動,因此無法透過後處理消除信號干擾。當雷達波打到風機時,反射信號會受到葉片轉動速度的影響,且每一片葉片的位置也不斷改變。有時雷達波還會在兩台風機間多次反射後才返回,因此產生大量雜訊,產生國防上的疑慮。
BAE 系統公司 (BAE Systems) 下屬考斯 (Cowes) 雷達研究中心透露,中心目前正在研究以更聰明的軟體方法來判讀旋轉物體的特徵。英國國防部與能源安全與淨零部也共同啟動一項競賽,徵求能讓早期預警系統「看穿」或「越過」風場的新方法。英國公司 Advanced Material Development(AME)提出的方法是阻止雷達反射,正在開發出一種可吸收雷達波的塗料,能用於風機葉片纖維材料上,讓葉片具備「隱形」能力,就能讓反射回波的強度降低 90% 以上。另一家英國公司 Livelink Aerospace 則朝向生產體積小、價格低的被動感測器,若研發成功,可以讓每台風機上都裝一個感測器。
戰爭期間 攻擊風場不分國有民用
風場的重要性提升,也放大風場遭受攻擊的風險。歐洲風能協會(Wind Europe)執行長迪克森(Giles Dickson)表示,對海上能源基礎建設的威脅是真實存在的,不僅會遭受網路攻擊,還會遭到實體破壞。像是波羅的海便曾發生多起電纜攻擊事件。面對這種新現實,歐洲風能協會已聘請退役軍人與北約組織保持聯繫。德國離岸風電協會(BWO)執行長提姆(Stefan Thimm)則曾公開表示強烈反對在離岸風場部署軍事設備,認為風場應保持民用性質。
但是戰爭時期,針對關鍵基礎建設的攻擊將不分國有或民用。自烏俄戰爭爆發後,烏克蘭方發現風力發電較傳統電廠具有優勢,讓風場可能不會成為敵人的首要攻擊目標。相較破壞一座傳統發電廠,若俄軍要嚴重破壞一個風場,因風機分散的特性需要更多的飛彈。再者,風場雖然也會因變電站或輸電線遭破壞而暫時癱瘓,但相較於一座發電廠,這些設施比較容易修復。
亞洲的討論
2023 年 11 月《外交家》(The Diplomat)雜誌上,一篇關於越南離岸風電的文章 "Offshore Wind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 Counter-Salami Slicing Strategy for Vietnam",從國際關係角度討論越南的離岸風電開發。作者指出中國在南海使用「切香腸戰術(Salami Slicing)」進行主權聲索行為,像是九段線的歷史主張、自 1970 年代起逐步佔領與控制菲律賓、越南的沙礁,以及把中國控制下的珊瑚礁變成人工島,建立海上哨所。而越南發展離岸風電,不僅進行能源轉型,也可以作為一種「反切香腸」的策略,重新控制領海。離岸風機可以作為劃定邊界形成防禦的建設;而當風場進入運維期,定期與不定期的運維活動,也可能為越南監視中國在南海的非法活動的正當理由。
《思想坦克》「離岸風電對國防安全究竟是挑戰或機會?」文章,也曾討論臺灣離岸風電結合國防需求的可能性。臺灣海峽上的數百隻風機可以形成「風機長城」。國防專家也曾構思如果在風機水下基礎或機艙上安置儀器,可以進行偵蒐,或使用電波干擾及癱瘓外來威脅。
更多相關文章